苜蓿(mù xu),系指豆科 苜蓿属草本植物的通称。
苜蓿属有70个种,多为野生。是世界上种植最广的牧草。
牧草之王
我国的苜蓿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,专门为饲养汗血宝马从大宛(yuān)国,相当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某地带回来的。
我国现有十几个品种,最大的品种为紫花苜蓿,又称牧宿、光风草、连枝草、木粟、怀风等。各地都有栽培或半野生于田边、路旁、草原及沟谷。
常有人将其与三叶草混淆。真正的三叶草是豆科的车轴草属,车轴草也有四叶的。
车轴草
网上的所谓红花苜蓿实际上就是红花三叶草。
因各国对三叶草(车轴草)有各种美好的传说,所以有人故意将这些美好象征意义转嫁到苜蓿身上。
酢浆草
另外,也有人指认园林绿化用的酢浆草科的酢(cù)浆草为三叶草。
酢浆草为掌状复叶,而苜蓿属植物为羽状复叶。记住这点,今后就不会出错了。
苜蓿作为“牧草之王”,是奶牛和诸多草食和杂食牲畜的支柱饲料之一。它的蛋白质等营养指标和适口性,都在其他饲料之上。
南京城东有个地名就叫“苜蓿园,其实原来就是明朝的军马场,种植苜蓿作为饲料的。附近有条大街也跟着命名为“苜蓿园大街”。
北京阜成门外(今复兴门外)的“木樨地”。 原来叫“苜蓿地”,也是明代种植苜蓿作为皇家御马饲料的。清朝变成成了村落,民国时期讹称变成了“木樨地”。
永定门外的木樨园,也是明代军队种植苜蓿之地,原来也叫苜蓿园。
真正的木樨应当是桂花。
苜蓿的根系非常发达,在北方沙漠地区种植不仅解决牧草问题,还有助于治理沙尘暴。在南方,利用苜蓿豆科植物特有的固氮作用,还可改善土壤。
我国虽有苜蓿种植,但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,牧草资源有限。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定量的苜蓿干草,以应冬储。
做实验的小鼠、兔子等,给他们吃这种压缩的苜蓿“饼干”。
马料变蔬菜
来到中国的植物,古人肯定都要先尝一尝能不能吃。一尝发现,苜蓿嫩苗清香可食,因此各地均有吃苜蓿嫩苗的习惯。
古时只是北方人吃。现在倒转过来,南方反而将苜蓿作为家常时蔬,更为流行。与北方开紫花的紫花苜蓿不同,长江下游地区专爱栽培开黄色花的黄花苜蓿,更为可口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,就把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两者搞混了。黄花苜蓿又叫南苜蓿,属于园蔬菜品种,俗名草头、秧草、金花菜、黄花草子、磨盘草子等。
江浙沪每逢上市季节,家家户户都把黄花苜蓿当作家常蔬菜。清炒、蒜蓉、做馅、烧汤、蒸食(麦饭)、腌制都行。
上海人爱吃“生煸草头”,只选三片叶子的嫩头部分,味极鲜美。
立夏之日还要吃芋头或糯米加秧草煎饼。
南京人也非常喜爱苜蓿嫩苗,大妈们还起个接地气名“母鸡头”。
现在温室栽培,新鲜的苜蓿,四季都能吃到。
苜蓿芽
有的地方吃苜蓿芽,就是苜蓿种子发的芽,类似于豆芽。
超市有卖的。确实味道鲜美。营养丰富。不过,苜蓿中所含一种有毒成分刀豆氨基酸,会引发自体免疫疾病。
这种成分大家并不陌生,就是四季豆等豆类蔬菜中常有的。生食凉拌要注意食量不要多,最好是加热熟食,避免不测。
好吃益健康
古人认为常吃苜蓿可以利五脏,轻身健人。苏轼就经常食之。僧家素食更缺不了它。苜蓿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蔬菜。苜蓿含有多种维生素,维生素K含量居一切蔬菜之上,对各种小出血症状有很好的预防作用。维生素C也相当丰富,胡萝卜素在叶菜中含量居前列。
苜蓿以粗蛋白质含量高而著称,其所含赖氨酸较多,与小米一起煮粥,恰恰可弥补小米的不足。
苜蓿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中,钙、钾、铁、硒含量较多。苜蓿还含有极丰富的皂苷类、黄酮类、苜蓿多糖、香豆素类功能性植物成分,具有多种保健作用。人类食用则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、消退动脉硬化,能增强人体免疫力,提升健康水平。
皂苷类
含70多种三萜皂苷,可降低胆固醇和血脂含量及抗动脉粥样硬化。其中有的具有较强的抗炎、抗真菌活性。
黄酮类
种类很多,最具代表性的是苜蓿素以及大豆异黄酮。苜蓿素最大的作用是可有效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,并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。
多糖类
苜蓿多糖能够提高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,有增强免疫功能和抗感染的作用。
现在有些企业提取苜蓿黄酮等成分用于保健品配方。有的直接加工成苜蓿茶。
苜蓿还是膳食纤维丰富的蔬菜,有利于缓解便秘,且施用农药较少。
苜蓿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。
选购苜蓿时,要选叶片翠绿完整、不蔫不黄的嫩叶。菜杆指甲能掐动的是嫩苗,掐不动的已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