蚯蚓是一种有益的环节动物,可以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作为饲料,转化为高品质的蚯蚓粪和蚯蚓液,同时也是鱼类、家禽和宠物的优质饲料。蚯蚓养殖不仅可以节约资源,减少污染,还可以增加收入,提高生态效益。但是蚯蚓养殖的细节还是很多的,之前介绍过一篇大致的蚯蚓养殖步骤,但觉得有些地方讲的还是不够细,特别是在饲养环节,因此这次再重点来介绍一下蚯蚓养殖中的一些细节部分,来给大家一个参考
蚯蚓的种类很多,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适应性。养殖时应选择生长发育快、繁殖能力强、适应性广、寿命较长以及容易驯化管理的品种作为养殖对象。目前比较优良的蚯蚓品种有大平二号、北星二号等,这几个品种是由赤子爱胜蚓经人工驯化后所得到的,其他优良品种还有环毛蚓、爱胜蚓、杜拉蚓等。
根据所选品种的生长要求以及生活习性,选择距离养猪场或养鸡场较近、温暖潮湿、地势平坦、天然食物丰富、植物茂盛、水源获取方便、僻静且无污染的地方作为养殖地点。除此之外,还要求养殖场所接近自然环境、富含腐植物、*壤柔软、能灌能排、日照充足 (但是不能受到阳光的直射)。
基料是蚯蚓栖息的物质材料,也是蚯蚓的食物来源,基料的好坏对于能否成功养殖蚯蚓起着决定性作用。基料一般可以用猪粪、稻草或瓜果混合而成,要求密度和压力较小、含水量较高、保水性较好、透气性较强。制作基料时,首先准备40%的草料,60%的新鲜猪粪,再加入一定量的红糖以及EM菌发酵液,然后浇水、拌匀,使基料的含水量处于55-70%之间。基料不能压实,并且高度以1米左右为宜,需保持松散状态,最后覆盖薄膜进行密封,再经过20天左右的厌氧发酵即可。
蚯蚓的养殖床一般需要在地势平坦、质松软、没有大块壤,既能灌水又能排水的地方进行建立。建立养殖床之前应事先将地面整平,再将经过发酵的基料均匀的铺于地面,厚度达到10厘米左右、宽度达到1米左右即可。基料铺好后,将蚯蚓种均匀的洒在上面,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可以投放0.25-0.4公斤蚯蚓种,如果是夏季,则投放密度可以适当缩减,冬季则可以适当提高投放密度。铺好蚯蚓后,往蚯蚓上面再铺一层基料,基料上覆盖一层稻草,以此来保温、保湿。铺好后,对基料浇适量的水,经过1天后再检查,若发生蚯蚓外逃、萎缩、肿胀、死亡等现象,则要及时查明原因 (通常是因为基料没有发酵好所导致,可重新进行发酵)。养殖床之间的间隙要求达到1米左右,这样方便加料和管理。
(1) 蚯蚓的生长发育会受到温湿度的影响,一般情况下蚯蚓的生长温度为5-30℃,适宜温度为20℃,当温度低于5℃或高于30℃时,均不利于它们生长。温度处于0℃以下时,蚯蚓会被冻死;温度超过32℃时,蚯蚓停止生长,达到40℃以上时,蚯蚓会死亡。
(2) 适宜蚯蚓生长发育的水分含量为60-70%,孵化期的水分含量以56-66%为宜。水分过低会导致蚯蚓干燥、缺氧、死亡;水分过高会导致基料发霉、变质、产生有毒气体、引起疾病。
(3) 蚯蚓的生长繁殖还和PH值密切相关,正常情况下要求将生长环境和基料的PH值保持在6-8,比较适宜的PH值为7。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蚯蚓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功能 。
(1) 一般情况下,只需20天左右的时间蚯蚓就能将猪粪转化为蚯蚓粪,因此需要适时补料。补料时,可在原料的基础上覆盖新料,新料的添加量要根据蚯蚓的食量来决定。同时新料要铺设均匀,并覆盖稻草,之后要经常浇水保湿。
(2) 补料的种类和质量也很重要,应选择富含有机质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饲料,如猪粪、稻草、瓜果、菜叶、厨余垃圾等,要求饲料新鲜、无异味、无污染,避免使用含盐、辣、酸等刺激性物质的饲料,以免伤害蚯蚓的皮肤和消化道。
(1) 浇水是保持基料湿度和温度的重要措施,也是促进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必要条件。浇水的次数和量要根据季节、气候和基料的干湿程度来决定,一般每天或隔天浇一次水,水质不能受到污染,水流量不宜太大,一般以浇透为宜,使上层和下层的料能够接上即可。
(2) 浇水的适宜时间通常为温度较低的早上或晚上。夏季要注意防止高温导致蚯蚓外逃或死亡,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和量,降低基料温度。冬季要注意防止低温导致蚯蚓冻伤或冻死,可适当减少浇水次数和量,提高基料温度。
(1) 养殖床中不能混入其他杂物,同时要定期进行疏松,以保证空气的流通性和幼蚓的成活率。疏松时要轻柔,避免伤害蚯蚓和卵囊,可用铁耙或竹耙等工具进行。
(2) 养殖床之间的过道要保持干净,并定期清理蚯蚓的粪便,以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度。蚯蚓粪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,可以用于种植果树、蔬菜等作物,也可以加工成颗粒状或液体状的肥料产品。
(3) 养殖床要定期检查,观察蚯蚓的生长情况和饵料消耗情况,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。如发现蚯蚓外逃、死亡、疾病等异常现象,要及时查明原因,并采取相应措施。如调整饵料种类和数量、改善养殖环境、增加通风换气、使用药物防治等。
(1) 蚯蚓的世代间隔大约为60天左右,养殖期间要及时收获,防止蚯蚓外逃或过度拥挤。一般情况下,当每平方米的蚯蚓数量达到1.5-2万条、大部分蚯蚓的体重达到400-500毫克时,便可开始收获。如果是夏季,通常可每个月收获1次,如果是春季、秋季、冬季,则每3个月可收获2次,收获后要及时补料、浇水,每个月可加料1次。
(2) 收获时要注意避免高温、低温、强光等不利因素,以免影响蚯蚓的活力和品质。收获前最好在晚上或阴天进行,收获后要及时将蚯蚓放入阴凉、潮湿的容器中,避免暴晒或冻结。
(1) 最常用的收获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。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,将养殖床上的饵料逐层扒开,将饵料扒净,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层,达到收集目的。这种方法简单易行,但需要较多的人力和时间。
(2) 另一种收获方法是机械筛选法。利用专门的筛选机械,将养殖床上的饵料和蚯蚓一起倒入筛网中,通过振动或旋转等方式,将饵料和蚯蚓分离。这种方法效率较高,但需要较多的设备和资金。
(3) 还有一种收获方法是诱导迁移法。利用蚯蚓对新鲜饵料的偏好,将新鲜饵料放在养殖床的一侧或上方,使蚯蚓自动迁移到新鲜饵料处,然后从另一侧或下方收集留下的老饵料和蚯蚓。这种方法成本较低,但需要较长的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