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有个关于消费的段子流行甚广:
美国的一位老太太在三十年前就开始贷款买房,三十年后房贷还完,房子也住了三十年。
中国的一位老太太三十年前就开始努力存钱,三十年后终于全款买了一套房住进新家。
同样的目标,不同的实现手段,怎么看怎么觉得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更贴近幸福感?我们展开说说,最后再做定论。
金融的本质是资金的融通,目的是增值,而增值的手段用朴实的说法就是放贷,借钱就是加杠杆。杠杆可以放大收益也可以放大风险,加杠杆是增加负债,去杠杆是减少负债。对未来有信心,加杠杆的人就多;对未来持悲观态度,去杠杆的人就多。总结一句话就是:
杠杆加不加,全看有没有信心
看得出来,敢于加杠杆的基本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。居民部门贷款主要有房屋贷款和经营贷款两类,房屋贷款的准入门槛较低,毕竟房子在银行手里不怕你不还钱,经营贷款门槛较高大部分是信用贷款,要看经营户的剩余现金流。
房屋贷款银行是放贷主力,这个杠杆属于刚性支出,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买房基本都要靠银行贷款,放眼发达国家也是一样,炒房客买房也是一样用的银行杠杆。有所区别的是,炒房客手里的杠杆是长期看好楼市的赌注,而居住属性的买房那就是预支未来现金流的一个消费行为。
炒房客对赌房价继续上涨
买房者预支了未来收入
1988年第一次体制改革会议之后,就基本确定了住宅商品化、市场化、金融化的发展路线,这也是参考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。到了1991年开始试点,过了11年之后的2002年开始搭配着住房公积金彻底开启了中国房地产长达二十年的繁荣。
事实证明,只要金融政策跟上,中国的老百姓加杠杆的意愿还是有的,而且很大。
房屋贷款的首付比例则是加杠杆的第一步,从一开始的50%到30%再到20%再到10%,一步步的松绑就是杠杆一次次的放大,从丈母娘要求有套房到未婚妻要求有套房,房子成了中国人挥之不去必须面对的问题,既然手里没钱,事还得办那就只能加杠杆贷款买房。
但随着疫情结束,人们的观念和口袋里的钱出现了变化。房子价格未来会下跌,钱越来越难挣,买了房子还要结婚,结了婚还要生孩子,生了孩子还要养孩子……
许多年轻人问了自己一句:
有没有一种可能,不买房省去的烦恼可以多很多?
社交平台有越来越多的博主在分享自己躺平摆烂的快乐生活
当年轻人发现真是这样的时候
房地产价格长期看涨的预期不再,中国的楼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牛市没有了熊市开始了,或许用牛市熊市形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态不是很恰当,但是鉴于中国的房地产金融属性更强的这个底色,这个措辞还是更贴合实际变化。
之前点外卖,一个快递小哥手里拿着两个苹果手机,穿着也挺讲究,我问他你能挣多少钱?手里还拿着苹果手机!他冷淡的回了一句:
一个工作用,另外一个专门接单的,我是兼职跑外卖。
我问他兼职跑赚钱吗?
他回答说送外卖能赚啥钱,买了房后出来赚点外快补贴家用,晚上闲着也是闲着…房贷还完家里就没剩多少钱了
这就是加杠杆之后必须面对的情况,贷的款必须准时还,晚一天也不行。
而且在中国,目前还没有全面推出个人破产保护制度,有负债你就必须还,没有破产清算这一说。
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的后半段,段子没提
那就是银行贷款月月还,晚一天也不行
贷款还不上,银行就把房子收走
到头来房、钱两空
以前可以天天下馆子,买房后上班天天不敢迟到
关于加杠杆这件事一定要慎重,把还款的压力和偿付能力考虑进去。梭哈一时爽,身后火葬场。